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简析

来源:乐博体育平台app手机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1-12-03

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程,回顾这段发展历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阶段划分。从改革目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年至1992年,国有企业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可靠经验,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发展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缓慢探索过程。在这一阶段,发展主要集中于经营权和从经营权向所有权过渡的发展,也就是常说的开始于让利放权。

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针对经营权下放的改革出现了行为短期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国家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解决让利放权中出现的问题,1982年起中央开始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在企业的预算约束、内部管理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改革效果不太理想。

由于让利放权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股份制试点和企业承包制同时开展,从经营权向所有权过渡开始了。

 

二、1993年至2003年,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骤和目标。1994年,100户不同类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着试点的深入,本着决定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的要求,各地上千家国有企业参与了试点。在试点中,逐步建立了初步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形成了基本的法人治理结构,大多数试点公司同时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到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规范上市、合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雏形形成。

 

三、2004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推进阶段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也相继颁布,省级政府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随即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代政府行使权力的机构。

产权制度调整成为本阶段的一个亮点。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第一次把产权制度提到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以及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新的动力的高度,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和深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